糧食作物

2021-07-27

有機栽培之雜草防治技術

Share To:

雜草是指生長在吾人不希望其生長之地之植物,簡言之,雜草即「生非其地」之植物。雜草的另一個定義,是指特定時空中, 對人類有害的植物,凡是危害農作物生產、環境品質、景觀者皆屬之。近年來基於生物多樣性的考量,適當的雜草定義應該為 「尚未被發覺其特殊用途且予以經濟性栽培的植物」。而特殊用途,舉凡生態價值、生理機制、生活功能及生產價值等。

談到雜草管理就應先瞭解雜草生物學,雜草是環境中生物多樣性(biodiversity)的一環,因此當某一雜草被納入農業生產體 系時,其又將是農業生物多樣系統(agrobiodiversity system)中的一份子。防除或管理雜草的目的在降低農耕地的雜草族 群數量達到低於 ”臨界經濟損失(threshold economic loss)”的水準,其中”經濟”範疇應包含社會及生態經濟的領域, 因此該目的屬於動態性定義,會隨著社會價值觀改變而變。唯有對雜草生態學的研究與瞭解(雜草的生態角色),才能提供研 擬合宜的雜草防除與管理的策略(strategy)時的依據,強調兼顧農作生產、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的雜草利用與管理。

有機栽培過程中,一直存在雜草的問題,然而在不能使用化學除草劑的前提下,一般耕作者只利用一些物理性或是生物性的防 治方法來防除雜草。因此在雜草防治上亟需鼓勵以「雜草管理」的觀念取代傳統的「根除」,意即在作物產量品質與雜草生存 間取得一個平衡點,於作物敏感生育期間,結合田間操作及配合適當的有機農法,長期持續的控制雜草,使其生長量不致影響 作物生產,如此不但可維持作物較佳之生長空間,同時亦可維持農田生物多樣性。